如何解除人生的魔咒(一)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和他的战士们,都将会经历长途的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矢志不渝,才有可能修得正果,取得真经,脱下紧箍儿,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在我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有些来访者,觉得自己的人生“混黑”了;生活中的不幸事件,接踵而来,厄运似乎在不断地重复,自己虽然奋力挣扎,但还是一次又一次地陷入重复之中,无力从生活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甚至感觉像掉入了深渊。

尤其让人烦恼的是,自己的厄运,影响到了下一代,孩子开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图片

如果从精神分析主体间理论隐喻的视角去理解,其实这些人是被“魔咒缠身”了。他们的内心曾经被带上了“紧箍儿”,并不断地被别人念动“咒语”,成为他们人生挥之不去的梦魇。

最近我一直在读《奥德赛》,荷马史诗的下半部。书中的主人公奥德休斯这位古希腊英雄,成功地实施“木马计”,攻占了特洛伊城。胜利之后,他和他的战士要返回家乡;但不幸的是,他们受到了海神波塞冬的诅咒。这使得他回家的路,变得艰险而漫长。历经十年,身经无数生死考验,克服众多艰难险阻,才得以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

但很奇怪,阅读《奥德赛》时,我不断地想到了《西游记》;总是觉得这两部历史巨著,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中国民间流传这样的话

图片
图片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看了红楼梦,就得相思病;

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

《奥德赛》和《西游记》都是神话,其实它们更接近主观精神世界的梦。

梦自然缺乏逻辑,存在大量的隐喻。梦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替换,移置,和伪装;所以,这些神话故事背后深藏的寓意,不能被直接解读出来。

说话如放屁,是指这些神话因为具有梦的特点,所以看起来有时会有些前后矛盾,甚至不一致;只有当我们通过自由联想,来解读这些隐喻的时候,才能把它们要传递的真实思想统整起来。

记得《西游记》中,当初如来佛祖交给菩萨一共有三个紧箍儿,分别传授给菩萨“金,紧,禁”三个咒语,对应着三个不同的紧箍儿。

这三个紧箍儿后来被分别戴在了孙悟空,黑熊精和红孩儿的身上。

给红孩儿戴的是金箍儿,是菩萨最舍不得用的一个,所以是最后用的它。菩萨使用金箍儿时,一个金箍儿分成了五个,分别套在了红孩儿的四肢和头上。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谈谈金箍儿咒,和禁箍咒。

今天先谈谈孙悟空所遇到的紧箍咒。

图片

小时看西游记,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就疼的满地打滚,跪地求饶。那时觉得唐僧很可气,好坏不分,糊涂透顶。

但又有些害怕,如果孙悟空的金刚不坏之身都承受不了紧箍儿的折磨,那它得有多疼啊,同时又好奇,他的紧箍咒到底念的的是什么呢,具有如此大的法力,居然能让孙悟空这么个天地都不在眼里的齐天大圣,跪地求饶,英雄颜面尽失。

在《西游记》的故事中,孙悟空因对师傅的随身物品好奇,自己戴上了夹杂在师傅衣物中的紧箍儿;哪知这紧箍儿被戴上头顶后,它见肉生根;无论孙悟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能破坏和摆脱它;也就是说它长到肉里去了,和血肉融为一体,无法分开。

其实紧箍咒又叫正心真经,它隐喻的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正要“紧箍”的是他的心。如果一个人的心被念动了”咒语”,那颗心就会收紧;心一收紧,感到刺痛,自然就会感觉到头疼。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紧箍咒”就是有人对着我们的”心“,来念动“咒语”,让我们觉得心痛,头疼,然后觉得痛苦万分,无力反抗。

那么是谁曾经对我们念动过这样“咒语”,这个“咒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变成“魔咒”的呢?

我们都曾经被念过这样的“咒语”,这样的“咒语”是被我们的父母,或是被其他重要养育者(比如隔代血亲或其他亲属),或是对我们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人(比如我们的老师)念动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样的“咒语”的基本出发点,是达成主体间的互动,相互的学习和限定;是在帮助我们在主体间的情境下,相互交换彼此的情感,观念和行为,使它们达到同调,和谐。

但“咒语”的强度和频次,因当时念动者自身心理发展水平高低和心理功能强弱而不同。

如果他们的心理水平高,功能好,这个“咒语”就会强度适中,频次适宜。

如果念动者的心理发展水品低,心理功能不全,就会加大这个“咒语”的强度和频次,最终它就可能变成“魔咒”。

这个“紧箍咒”的普通版本是:

你可以做的更好,相信你下一次不会让我失望。要更努力、认真和坚持,你一定会成功。

升级版本(开始向“魔咒”过渡)

你没有按要求去做,你不听话,不是好孩子!

你之所以表现的差,是因为你不努力,你让我很失望,让我很生气!

继续升级,到了“魔咒”版本:

你太差了,什么事都做不好!

你又馋又懒,一肚子坏水儿,品德败坏!

你活着都是多余的,浪费粮食,你就是造粪机器!

你活着就是给别人添乱,找麻烦,你的生命毫无价值!

你就是个窝囊废,狗屎一堆,你不如早些死掉,真不知当初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玩意!

如果法律不管,我早就掐死你了!

“魔咒”的超级版本

你xxxxxxxxx ( 辱骂 )

你xxxxxxxxxx( 辱骂 )

你xxxxxxxxxx( 辱骂 )

……

你,经历过这样的咒语吗?

我在写它们的时候,都会感到心痛,头疼。我记得我母亲,我的外祖母,都曾对我念过类似的“咒语”,当时我很不理解,更多的时候是想不通…我到底干了什么了?我有那么坏吗?有那么不可救药吗?她为什么会这样对我?

在心理咨询中,也听到不同的来访者,报告更多的不同版本的“咒语”,有些版本,令人发指;让我设身处地地体验到了无所逃遁的窒息和恐怖。

那时那刻,我能感觉到羞耻,羞愧,悲伤,无力,破碎,还伴随着愤怒。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在这样的“咒语”下成长,她/他的主体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她/他为了适应这样的主体间交互,一定会压缩,隐藏自己的情感,逐渐形成前反思潜意识,也就是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经验组织原则。

比较典型的诸如:我不好,我太差了,我毫无价值,我一定有很大的缺陷和问题,我不值得尊重和爱护,我一定要赎罪。

而这些核心经验组织原则,绝大部分是潜意识的。意识层面的是对抗,拒绝,回避;但在潜意识中,它们已深深地植入心底,很多时候,是不能被意识到的。只是不断地感受到羞耻,愧疚,自卑,愤怒,敌意和怀疑。

一位中年女士在谈到她的成长过程时,回忆起父亲那时每周会找她谈一次话,了解她的学习,思想状况,然后给出语重心长的教诲。

但这位父亲到现在都不知道的是,当年每次谈话以后,他的女儿都会有强烈的羞耻感。有一次,女儿写了一篇作文《我的老师》,文中提到受到老师的影响,她有了如何的变化。

父亲以后总是拿着这篇作文教育她的女儿,他说正是因为老师的教育,帮助了她,使她产生了改变,从不好的转变成好的。这种教训,让这位女儿觉得不能接受;老师是有作用,但自己想要变好,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父亲的话,表面是在帮助她,实际上是在暗示她,她很差,需要不断地被改造和被教育。这让她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看到,反而觉得自己原本是很差的;这种感受让她觉得羞耻,无力;但她从来没有告诉过父亲。

这些“咒语”,让原本可以发展成为强大的人,变得虚弱,无力,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未来。

这样的人在反抗的同时,潜意识地陷入到更原始的依恋,她/他自己的潜能和丰富的情感不敢表达出来。已经这么差了,对方已经如此不喜欢自己了如果我再做错了,对方一定会更加变本加厉地厌恶我,最终会彻底地放弃我。所以,我要严防死守,不能让自己再错了,再变得让对方更不喜欢了。

为了维持这种关系,她/他会牺牲掉自己的大部分完整性,压抑自己的情感和表达,以保持能呆在关系里,永不离开,永远不被抛弃。

所以这样的“咒语”,它的核心功能和最终结果,是使得一个人不敢发展他自己的那部分主体性,而受控于另一个人,虽然有时她/他会很恨那个人,但现实上,她/他被阻拦,留滞了,她/他的心理发展停滞了,她/他的心理功能变得不完整,最后不得不依附于那个“虐待“他的人了。

她/他离不开那个人,那个人的无意识留住了她/他;这样的“梦魇”会重复地循环,让这些”魔咒“缠身的人,无法摆脱。

图片

但这些在现实中常常感觉到自己无力,虚弱的人,其实他们原本是“孙悟空“,美猴王;他们有上天入海,火眼金睛之潜能,有无所畏惧,直面生死之灵魂;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心”被暂时地“紧箍”住了,而这个暂时,又可能会是很长,很长。

这样的”魔咒“,对被念者,其实就是创伤;而念动”魔咒“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曾经被创伤者。她/他同样被曾经这样的“魔咒”缠身,只是她/他没有意识到而已。所谓的代际传递,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间,不断地接力,循环往复。

那么如何打破这样的”魔咒“,终止这样的循环?

如同现代医学模式下的窘境,诊断学非常复杂庞大,但治疗学的手段却捉襟见肘。也就是说,一旦被“魔咒”缠身,就像得了慢性病甚至癌症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和他的战士们,都将会经历长途的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矢志不渝,才有可能修得正果,取得真经,脱下紧箍儿,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虽”回家的路”漫长而艰险,但希望永远存在。

解除”魔咒“一般会经历哪些阶段和历程;还有禁箍咒,金箍咒,更是法力巨大,当它们成为”魔咒“时,更是伤人于无形。我将在下篇文章中,继续来跟大家分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