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P讲稿】利希滕贝格:我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解

Joseph Lichtenberg博士今年已95岁,是自体心理学动机系统理论的创始人。他曾为SPEP讲授系列动机理论课程,今年七月又为二期学员进行了一场讲座。一起来看一下宝贵的资料

利希滕贝格:

我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解

Joseph Lichtenberg, M.D.

SPEP集训选摘 2020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自体心理学的起源、现在发展到了哪里,以及我个人走到了哪里。

我是在以自我心理学为导向的机构里受训的,当时其它培训机构是克莱因、荣格、拉康派占据主导。科胡特正是在此时登场,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当时我要评论的第一本书正是他的第一本著作《自体的分析》。

之前给大家分享过我写的书评。我写道:“这本书和经典是不一样的,写的是人们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运转、去发挥自己的功能。”病人提及自体时,通常被认为是很自恋的。科胡特却认为,无论婴儿还是成人,得到的回应都能够影响自身自恋的发展。这些回应里包括肯定、欣赏、喜欢。

孪生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就是“我是你的朋友,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我对你有很多理解”。另一种移情,当我们做了很棒的事情时父母反应说,“哇!你做得好棒”;同样,当我们做了特别的事情,他们也会反应说,“哇,多棒啊”。上述三种要素在人的发展中必不可少,包括镜映、孪生、理想化。

当时我有一个疑问:我们这样讨论是合适的吗?当我们借用弗洛伊德的驱力、力比多等术语,谈论到能量,能量的流动,借用这些术语是合适的吗?能为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吗?

1、同生理需求相关的心理调节动机系统

所以我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不断互动,不断重复,背后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推动,这些互动不会重复发生。母亲会及时照顾婴儿,饿了就喂,尿了就换尿布,这是生理系统的管理,她会立刻照顾婴儿,这是给TA生理上的需要,提供食物或者提供温暖的环境。

2、依恋动机系统

母亲和婴儿也会有眼神的接触,他们会彼此靠近。当婴儿看到母亲走来,会不自觉身体前倾,对另一个人的靠近做出反应。这其实是依恋的动机系统。

3、探索和自信动机系统

婴儿慢慢长大,学会玩玩具,抱着小兔子,随着长大他可能会玩积木,搭建房子,有一种掌控的能力,非人的环境,因为它们只是盒子而已。

孩子慢慢长大,能够学会玩玩具,抱小兔子。随着长大能学会把积木搭成房子。这都是非人的环境,只是玩具、积木。

4、感官-性欲动机系统

母亲和婴儿的互动当中,还会涉及到抚摸,就像我们长大后也会接受按摩一样,抚摸带来一些舒服的感觉,有些身体部分带来兴奋感觉,弗洛伊德将这些叫做性器官。当这些器官被抚摸的时候,肛门、口、生殖器,事实上的确这些器官会使婴儿得到更兴奋的感觉。

5、厌恶动机系统

还有另外一个系统,讲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东西。不喜欢时我们可以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咬,另一件事是逃开。咬是身体上的攻击,逃离是行为。头脑判断我到底要怎么反应,作出反应的程度。又或者会压抑和否认,好像(厌恶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一样。所以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动机系统,表示我们的厌恶的感觉。

6、照料动机系统

婴儿11个月,开始对照料者有反应,照料者照顾婴儿时,也在给婴儿提供一种照料的示范。这涉及到另外一个动机系统——照料动机系统。

7、群体动机系统

同时我们成长过程中也会对群体建立反应,母亲,爸爸,爷爷奶奶,对所有家人做出反应,这涉及对群体做出反应的动机系统。我们当然和母亲建立依恋关系,但是也会扩展到其他人,这涉及对群体做出反应的动机系统。

这就是我做出的贡献——我提出了七个动机系统。

我们要知道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需要地图来指引我们。我有大概的感觉,知道你们脑中在发生什么。你的感觉?你的专注?你的目标?如果知道这三个,就知道如何进行工作。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早期自体心理学在波士顿举行会议,千余人参加。当时主办方邀请我用自体心理学第一次做分析个案,当时我也编辑了一些书,其中有本书叫《每天都想要一些东西》,所以我应邀呈现一个个案,但我发现自己比平时还要更焦虑一些。因为当时我并没有受督,只是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当时我坐在前排等着汇报个案,我的女儿坐在我旁边,她旁边就是科胡特。女儿说,爸爸你好紧张啊。当我站起来的时候,科胡特走过来,跟我说:“别担心,你的报告会很好的。”所以我带着他给我的信息走向前台,我跟自己说,你只是去试一下。

这里你们看到,共情是会有帮助的。

学生提问:您刚才提到,如果知道对方的感觉、专注、目标,就知道怎么工作了。我还是不太明白。

老师回答:病人跟你讲一个故事,昨晚和老公吵架,都带着一肚子怒气去睡觉了,她其实睡不着。如果你只知道故事,并不知道全部的东西。我会说,跟我讲一讲吵架,你对吵架有什么感觉,你们都说了什么。所以我的目标其实是,把我自己置身在房间里,看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像看舞台上的人表演一样。我非常需要知道我的病人感受到什么,她这一刻有什么感受,吵架之前吵架之后有哪些感受,我需要知道一个完整的画面,知道叙事。关于叙事我写过一本书,讲一个故事需要被打开。有这些信息我才知道她心里的状态是什么样子,但是现在只有这一句信息,我是做不到的。我可能会跟病人说:“听起来你体验到的指责,好像小时候母亲的指责,是这样的吗?”我现在在做的事是诠释,在了解更多的基础上给出对她的诠释。我询问这是不是被母亲指责的感觉,邀请她做出回应,她可能说是的,可能说不是,可能说我也不知道,无论哪个答案,我都在邀请她做出回应。

治疗中以下情况这两种有很大区别,一种是病人感到你在窥探其隐私,另一种是病人感到你在邀请他分享这样一种探索,二者是有区别的。这个探索是关于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做这些想得到什么?你们两个人怎么发展出这个叙事的?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致谢罗伯特史托罗楼,他为这个领域加入了主体间视角。科胡特只在自体角度做了研究,史托罗楼、我,以及其它一些人更注重主体间互动。

我有一个极端例子,我有一个病人,与我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进行了治疗,他们治疗中谈论了很多事情。我并不想参与这件事,但似乎没有什么进展,有些困难。有一天我和他讲到,我们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困难。这位女士听到后从沙发上跳起来,她说:“我们?我们?这个房间里根本没有我们,只有我和你!”我说:“这就是困难所在了,到底怎样才能到达我们的地步?”我想要邀请大家体验下你和病人的关系,你有体验到我们吗?你们共享沟通,共享利益,可能有时病人说应该这样,应该走这个方向,你可能试图理解,但是“你们”只是一起做事情,并不是“我们”。

科胡特以及其他自体心理学家会提出自体客体概念,我的疑问是,自体客体是什么?他用传统精分视角去看,认为我们的心灵/心理是有结构的。自体客体本身并不是物体或者人,而是一种体验,另外一个人帮助你感觉到非常舒服,非常放松。刚才讲的更像是传统精分的概念,我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出版成书。

发展有三种路径:

第一种是寻求人际关系,包括发展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亲密。

第二种发展路径是寻求对环境的掌控,包括工作、玩耍、学习还有幽默,学习或者完成任务的自信心,放松和娱乐。我们有那样一种感觉,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很少会做不到,很少会因为障碍太多而无法完成。

第三种是感官上的和性上的感觉,包括身体的感觉、身体的健康、身心的紧密联系。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并且身心链接,我们知道身体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并且去听什么信息。

每一种发展路径都会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动机系统来组织这些体验。

约瑟夫·利希滕贝格

2020年9月于SPEP集训上

2017年,理心与利希滕贝格
IAPSP大会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