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除人生的魔咒(完结篇)

适度好的妈妈,一个就够了。稳定的,持久的,深入的依恋关系的内化,是一个人内心力量的源泉,是脱下“紧箍儿”,解除”魔咒”的最好良方。灵魂伴侣,良师益友,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都是关系的深入,持久和稳定。

红孩儿是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孩子,也叫圣婴大王,从小就上山学道。在火焰山修炼成了三昧真火的法力,具有了三百年的道行,同时也有三百多的岁数;但他的外形依旧是个婴孩般的模样。

当菩萨使出金箍儿去收服他时,一个金箍儿变成了五个,分别套在了他的头上和四肢上。这金箍儿是法力最大的一个,也是最牢靠的,最不容易被解除的。

对付一个“小婴孩”,为何却使出如此强大的神器和咒语,而且是金色的,还是菩萨最舍不得用的一个?

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时下流行的观点,“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还有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或者,在心理咨询中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观点。这些曾经是非常革命性的观点,曾经是“稀缺的”,和“金色的”的观点。

是啊,老一代的父母,很难去夸赞自己的孩子,好像夸赞的词语很珍贵,非常舍不得用,像黄金一样的宝贵。

适度的反馈,称赞,的确会强化一个人的主体感,帮助这个人建立信心。所以,金箍咒的本意,是帮助一个人进化他的“野蛮”,文明他的心智,并采取了与贬低和禁止的方式完全不同的做法;更多采用的是肯定和支持。

但如果它被滥用,过度使用,或被有目的,别有用心的使用,就会变成“魔咒”。

带有“魔咒”色彩的肯定和称赞,也有不同的版本。

1

其中有这么一种比较常见

我们是没本事的,未来我们都靠你了。

你要懂得大人的辛苦和不容易,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你一定要成功,给家里光宗耀祖。

你最懂事了,你最乖了。

这样的家长往往自己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但却希望孩子能够成功,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对孩子缺乏关注和必要的指导,表面上对孩子的能力给予了认可,给了孩子一个所谓自由的空间;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缺乏主体间互动的情境,使这个孩子孤军奋战,缺少成长中必要的的依恋和支持。孩子焦虑的情感,无人安抚;一颗悬着的心,无处安放。

同时,希望孩子的成功,并不是立足于孩子的需要,而是立足于家长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无意识间,承担起了双倍的责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意味着家长的失望,意味着和家长关系有破裂的危险。

这样长大的孩子,很早就懂事了,知道察言观色,懂得体恤大人的辛苦。曾经都是好孩子,乖孩子。很小的时候,懂得牺牲自己的需要,以满足大人需要。有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很脆弱,指望不上,需要自己来照顾。

但因为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成年后,无意识地习惯性采取同样的策略,进入婚姻和职业,虽然表面上会成功,但并没有安定,愉快的感觉。反而觉得负重,空虚,缺乏成功的喜悦;心里充满焦虑,怀疑,甚至愤怒。但表面上,又要维持“好孩子”和“乖孩子”的惯性,这让他们要花去很多时间,才敢变得“坏一些”。

父母做不到,却要孩子做到,父母不成功,却要孩子成功;虽然表面上是对孩子的认可,其实是给孩子套上了“金箍儿”。他们只能按家长设定的路径,努力的达到。但最缺乏的是榜样的力量和情感上的同盟军。这样会让孩子自己的需要无法表达,暗藏着对父母的失望和隐隐的愤怒,孤单艰难地前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虽然在生理上进入了成人的年龄,但心理的发展,却被“魔咒”困在了婴孩时期,而自己又很难解除“魔咒”,无法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成长。

2

还有另一类父母,他们自身比较成功,拥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他们会对孩子念这样的“咒语”:

你很优秀,你与众不同,你是最棒的。

和别人比起来,你就是天才,你就是英雄,他们和你不在一个档次上。

大胆放手去做,打败所有人,展示你的强大。

我们家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基因很优秀。

你就是王子,公主,走自己的路,不要管那些庸人的议论。

这样的不断地重复,而且对孩子过度地“关注”和回应,不但有求必应,而且不求也给;这样的过度地满足,会无形中助长这个孩子的夸大感和过度的表现欲,成长为“圣婴大王”。成年后,他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会觉得很空虚,生活没有意义,稍有挫折和失败,就会表现得一蹶不振。

还有另一类人,会变得狂妄自大,自我中心,情绪易怒,对他人缺少理解,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盲目的自信,夸大地表现自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战无不胜。虽然这类人有些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但他们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痛苦和不安,造成团体和组织的分裂。

其实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表面上受到了尊重,但其实是超出了他们自身需要的尊重,是家长把自己对尊重的需要和理解放大了,无意识地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得到了充足的照顾,但照顾超出了他们自身的需要,是家长认为应该达到的水平。这些过度的给予,是带有诱惑性的,而且很难拒绝。因此说,这样的咒语,是金色的。它长的很漂亮,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但它们是糖衣炮弹,包裹的夸大自恋的种子,培养出的是另一类过度自恋的“圣婴大王”。

但这种束缚,会很舒服,所以它会套住一个人的全身,比起另外两种咒语,更难摆脱和放弃。一个人的自由,被自愿地出卖和交换,即使全身被捆,但却欣然的接受,所以这个魔咒,的确是魔鬼级别的,是一个人和魔鬼签定的协议,是一个浮士德般的梦魇。

图片

这三种魔咒,也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同时被使用,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内心的感受会更加复杂和无力。其实这些“魔咒”的核心,都是对一个人主体感的形成,进行破坏和干扰;使一个人在主体间的互动中,失去了平衡,本质上都是缺乏恰当回应的结果。

在前两篇文章中,已经提到了要破除人生的魔咒,第一步是觉察和识别,第二步是学习和体悟,而且必须是在关系中。

那么,第三步就是重建和实践。这第三步和前两步一样,都要放在主体间的情境下来进行。

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保持开放的状态,不断地体验;但对自己的感受尝试进行新的理解和探索。在关系中,活化自己的内心,在挫败中,重聚内心的力量。

读万卷书,是希望和大约一万个作者的内心相遇;行万里路,是希望和自己一直寻找的灵魂伴侣邂逅;阅人无数,仍然是渴望在主体间的碰撞中,完成自己的蜕变和成长。

主体间的满足带来愉快,但如果加上对主体间的挫折能够适应,接受和双向的调谐,才等于幸福。

还有一句话,说的是以上这些似乎都不如“高人指路”。也就是说在关系的维度上,主体间的情境下,与之互动的主体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而是互动的质量越高越好,某些重要的关系越深越好。

图片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这句话一方面是说知音难觅,另一方面,是说只要对方了解自己的深度足够,那么一个也就可以了。拥有一个,或几个可以与之深度交流和互动的主体,逐渐能够内化和稳定地形成对彼此的体验和感受,并逐渐形成坚定地信任对方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适度好的妈妈,一个就够了。稳定的,持久的,深入的依恋关系的内化,是一个人内心力量的源泉,是脱下“紧箍儿”,解除”魔咒”的最好良方。灵魂伴侣,良师益友,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都是关系的深入,持久和稳定。

这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价值和功能。与来访者深入的主体间的互动,不断地调谐彼此的情感,逐渐形成同调的默契。最终建立稳定,信任的感受;任世间风云变化,任窗外风吹雨打,总有一个人在你的心里稳稳地呆着,不离不弃。而且是那么的熟悉,仿佛莎士比亚《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的精灵爱丽儿,召之即来;又仿佛那个寻找了很久,但最终一定会出现的妈妈;有了这些,你还怕什么呢。

你一定会勇气倍增,动力十足,朝着生活的理想和梦想的伊甸园,大步前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