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心理学以后,和以前朋友的交往越来越少了

这种概念化的教育,如果极端忽视受教育者本人的感受和需求,变成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和洗脑,那么这个人就会钻进这些概念和观念中,被这些概念和观念所笼罩,然后带着这些外衣参与到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中。

心理学是否让自己越来越孤独

图片
经常听到参加心理学理论学习的学员和个人心理咨询的来访者谈到一个话题,为什么参加了心理学的学习,和原来的朋友圈子越来越远,有时与原来的一些朋友在一起时,似乎没话可说;有时会流于表面的应付,有时会选择远离。

有的人体会到了一种愉快,似乎不用像以前那样疲于应付;有的人觉得担心,会不会从此以后,变得越来越孤独。到底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对个人的成长是否有利呢?有的人也许非常坚定,笃定自己越来越独立;有的人也许越来越彷徨,怀疑心理学是否让自己越来越孤独。

对于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和感受,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

其实你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很多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中,并不能真正的体会到愉悦和舒适,但出于被教育和被训练出来的习惯,把过去某些记忆当成当下的感受,自动化地处于维系关系的模式中。

比如,经常会有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见到他人要有礼貌,要主动打招呼,和小朋友,同学,老师间要搞好关系;要学孔融,四岁让梨,学司马光,五岁砸缸救人。

这种概念化的教育,如果极端忽视受教育者本人的感受和需求,变成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和洗脑,那么这个人就会钻进这些概念和观念中,被这些概念和观念所笼罩,然后带着这些外衣参与到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中。

虽然,表面看起来和谐,但这个个体的感受是空洞和乏味的,因为这里面没有他自己的需求和快乐。于是,在人际的互动中,是模板化,“虚假”的,从而体验不到快乐和享受,因此会感到疲劳,牵强,疲于应付。通俗的讲,一个受过所谓正面教育,形成所谓正能量,形成了利他主义的精神,在关系中处处帮助别人处处牺牲自己的人,其实并非出于他真心所愿,而是变成对所受训化和教育观念的忠诚。

如果没有一丝的个体自我意愿加入,他就会很累;在关系中,处处讨好,唯恐他人不悦,从而违背了既有的内化的价值观念。

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个人成长,帮助他们逐渐的从原有概念和观念的堡垒中走出来,还原他自身本来的需要,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从而在情感和观念上形成转化。

这个阶段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可能会与原来的关系发生冲突,对立,甚至破裂,就像攻占皇城的农民起义军,城门攻破之后,所释放出能量和冲动,也许会很强烈和粗暴。

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解放和自由,原有的一些关系可能要被暂时的打破,切割,有的过时的关系,要被永久的放弃。不破不立,其实成长也意味着丧失,丧失之后,又有新的空间,准备为下一次的获得。

随着你真实的内心和需要的暴露,你开始展现你真实的关系状态,这时才发现,其实你真正的关系——充满愉悦和活力的关系,是匮乏的,于是也就会出现和原来的朋友和圈子越来越远的情况。

越来越和自己深层联结了

我们所提到的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主要是指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等之类的深层心理学的学习;这类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也在促进个人的自恋水平的提高。随着自恋水平的提高,个体会越来越深入内观和内省,对自己的理解和觉察会不断的加深。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外界对我们的忽视和缺乏关注,我们内在对自己的理解和与深层内心的联结也是缺乏的。

有时在关系中,出于功利的目的和短期利益的获得,我们会牺牲对自我的关注和自我需求的满足。如果长时间的形成习惯,我们就失去了和深层内心和需求的联结,只是表面化地在关系中获益,代价是和真正自己,深层的内心,越走越远。

这时,我们会在潜意识层面感到空虚和无力,在现实层面,不能理解为什么看似耀眼的学历,令人羡慕工作,外人眼里的美满家庭,并不能弥补个人内心主观感受上的空虚和匮乏。

图片

深层心理学的学习,打开了个体通向自己内心深层的通道,个体会越来越理解自己曾经经历的创伤和缺失;调动自己的心理资源,进行修复和修通,在这个修复和修通过程进行时,和原来关系的交往和互动中,往往觉得不被理解,不再能满足个体此时对深层心理理解的需求,就像两个打井的人,你已经打到了地下,而另一个人还站在地表,你们沟通起来,会有些困难,至少在这个阶段。

有一天,你打井完成,打出了水,你还可以回到地表,你和站在地表的朋友,还可以互动交流,当然,你也可以和有过同样经历的打井打出水的朋友互动,你们会有更多的体验层面的分享。

但在打井的这个时段内,你会和原来的圈子和朋友,离得远了些。

你被心理学大咖“误导”了

心理学大咖,精神的导师,有时会如同我们早期的父母,或幼儿园的老师,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小时候,我曾经一度被我父母嘲笑,说我把幼儿园老师的话,当成圣旨,必须完全的照搬,一点不能走样地执行。毋庸置疑,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这些精神和心理上导师,对个体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但每个导师或大咖,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会受他们成长的年代,特定的环境的影响。有些人,出于善意的策略,有意为大家的成长留出个人探索的空间;

有的人不懂装懂,自己根本就没有搞明白,只是人云亦云,通俗的说就是装逼。

还有的人,无意间,把自己的未完成的情结,带入的自己的理论观念,夹杂着个人的私货,当然,有时他自己也没意识到,就一并兜售出去。

最讨厌的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迎合大众的需求,明知是赝品和假货,还要不择手段的推销,就像我在《大饼夹一切》(可以点击下方原文链接查看)里提到的感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独立,自主,自恋,不等于孤独,孤立,个人成长在有些大咖看来,就是和原有的关系彻底切割,从而完成所谓的分离-个体化。成长的目标,就是不在依靠关系,而立足于独立的自我。

图片

这曾经是一副灵丹妙药,在我们过于强调关系和集体的文化中,使一些彷徨困惑的人,在这种幻想中得以解脱。同时,它也代言许多真正关系匮乏的朋友,使自己的孤立得到合理化呼应,暂时会觉得轻松一些。

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就停留在了这个阶段,你就被“误导”了。其实关系之于每个个人,就如同水和空气,好像我们没有在意它们的存在,但只要它们出了问题,我们就会立刻觉得受到威胁。

人离开了关系,如同人离开了水和空气,早晚会窒息和渴死,丧失适应和生存的条件。

成熟的自恋,不是抛弃了所有的关系,变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是放弃了和原来关系中的人一些过时的互动模式,形成新的互动模式,同时也增加新的关系。

如果被自己崇拜的大咖“误导”(有时大咖也是无意识地),而远离自己原来的圈子,也不去建立新的关系,甚至断绝和外界的交往,就会走上另一条弯路。

限于篇幅有限,我将专门会写文章谈什么是孤独,什么是独处,题目是《独,但独而不孤》。

大家觉得怎么样,如果你正在“打井”,如果你有类似的困惑,欢迎你留言,我们来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