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初,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举行了一场当代行为艺术大型回顾展《Marina Abramovic: TheArtist is present》。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回顾展的主角,被称为当代行为艺术“祖母”的玛丽娜,这一年,她63岁。
这场艺术展,历时三个月,从冬天开始,在初夏结束。三个月中,每周六天,每天7.5小时左右。马丽娜要做的看似并不复杂,她一动不动地坐在她的座位上,与不同的参观者,面对面的凝视,他们相互决定,可以座多久。
往往看起来最简单的,恰恰是最难的。
这旷日持久的艺术展览,空前地轰动,吸引了75万以上的参观者。展览在给参观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深深的反思。
现代行为艺术,把挂在墙上的画作,直接活化到现场的行为表达中,带给人更直接的交互,和更有冲击力的体验。它注重的不是某种技术的炫耀,而更聚焦在揭示基于艺术家和观众现场交互产生的体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执着。
记得科胡特在《自体的分析》一书中,提到过心理咨询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情境设置,它的本质就是艺术。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一个有设置的情境中,进行着一场“表演”,更精准地说,是在进行一场艺术体验。
咨询师和来访者,通过对各自主观世界的表达和交互,都获得了某种和过去生活不一样的体验,这也正是这个人在以往的体验中缺乏的或回避的。但这又是一个人所必需的,有滋养作用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体验。
所以心理咨询师本质上是一位不断精进的,执着的艺术家;来访者同样也是一位行为艺术“表演者”,也在奋力前行,在咨询的情境中,他们所追寻的是在情感世界的深处相遇。
这让我理解了当年我上大学的专业招生时,为什么要文理兼收;我们班里一半是文科生,一一半是理科生。其实心理学一直在挣扎,是向自然科学靠近,还是向人文科学或者说艺术靠近;我是后面观点的支持者。
所有的艺术家都需要观众,艺术本身就是创作者与观看者情感连接的体验。所以既需要观看者在场,同时需要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必须在场,全情地投入,开放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并坦诚地表达。
这样的在场,并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在场。此处所讨论的在场,更是心理意义上在场-Be present,或者说,情感的在场-Be present。
当代行为艺术,已经把观众带到了艺术家的第一创作现场,这意味着艺术家们,将无所逃遁,只能直面观众,并放弃绝大部分技巧,让自己身体和体验的表达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同时邀请观众,进入到这个创作中,共同清晰和描绘彼此的体验,完成一个杰出的作品。
那么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情境下的在场-Be present,同样意味着更多的卷入,更多地全然关注对方的体验和自己的体验,逐渐地达到情感交互的同频,同步。正如玛丽娜所体验到的,那将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圆满感觉,觉得自己的心,会安定下来。
所以心理咨询师的在场-Be present,要注意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尝试让自己慢下来,逐渐放空自己。因为一个人快速地思考,行动和反应,有些时候是在掩饰内心的慌张,有些时候是在逃离与对方相处所带来的担心和恐惧,其实是一种不自信和低自尊的表现。
这样的快速,自动化的反应,很多时候是在重复性地移情。这个人活在了被记忆影响的体验中,简单地说是活在了自己的记忆里,活在了过去。这样的人,是无法全然地在场-Be present。
身在曹营心在汉,情感的阻滞,妨碍了她/他全然地投入到当下。
正如科胡特所言,一个敢于并且投入到当下正在发生的心理咨询这场“艺术表演’的人,她/他必须具备基本的自体心理结构,有自恋力比多对自体的最低量投注。唯有这样,她/他才可能有能量,能力和勇气,投入和卷入这样一次艰辛和冒险的艺术情感体验中。
也就是说,唯有我们的自体心理结构达到内聚,连续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慢下来。慢不下来,从根本上说,源于心理结构的脆弱,很多时候,是一种防御的方式,只是我们不能理解和觉察,也非常难于改变和转化。当然,它也在保护着那些脆弱的心理结构,不会崩溃和瓦解,维持着自体的脆弱的平衡。
所以,自身创伤在主体间情境下的疗愈和修复,新体验的整合与心理结构的发展,良好的心理适应功能的获得,是一个人可以慢下来,可以享受当下,可以做到在场-Be present的关键。
其次,能慢下来的艺术家,会尝试卸下自己的防御。移除与来另一人之间隔挡,开放自己心理疆域,欢迎到访者的进入,同时也暴露自己于风险之中。
就像玛丽娜的展览,当进行到第三个月时,她要求工作人员移除放在她与对视者中间的桌子,更加直接地面对到访者。这样的做法,双方的体验都会更强烈,并附有张力;同时也引发了对面的参与者,更加强烈的反应和表达。
防御的卸下,让双方更直面对方,更充分地体验当下彼此的感受,更敢于展开自己的精神世界,直面自己和对方的创伤,以及相关的恐惧,悲伤的情绪。
这样直接的无障碍的主体间的交互,加速了彼此的同调,同频,同步的共在体验,加速了修复的过程,不再是隔靴瘙痒,而是在最深的情感创伤处,去工作和疗愈。
防御的移除和最大限度的开放与卷入,使双方都有机会无意识地做到在场-Be present。
第三,当防御逐渐放下,遮挡和阻隔一点点地移除,在场-Be present就会更专著于对方的表达,更加卷入地理解对方情感体验的内涵,同时,也会更全然地关注自己的情感感受,体验当下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地理解自己和对方。
这会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对自己潜意识的广阔领域,进行更广泛地探索,从而逐渐理解对方和自己的体验组织原则。使彼此心理世界中的混沌,纠结与冲突,得以明晰,确认,接纳和转化。
干扰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场-Be present的因素,几乎是一致的。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内在的创伤,长期残留的恐惧和焦虑,让我们以防御的方式,关闭,逃离,转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不能做到,在场-Be present
正如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发生过情形;当养育者的自体客体功能提供不完整,或严重缺失时,作为养育者的父母,多数情况下,就是因为不在场,这样缺席,导致了心理发展所需要的“营养”缺失,也造就了一个残缺和停滞的心理结构。
一个人高质量的在场-Be present, 是另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需要作为被体验为环境的参与者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
一段高质量在场-Be presen的相处,本身就是疗愈性的,因为这正是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
最后,从对心理咨询师的在场-Be present反思中延伸出来,作为对我们的生活启示,你能不能也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在场-Be present:
当你和朋友在一起时,
能不能放下你手里的手机,
让你的体验在场-Be present。
当你在和家人聚会时,
能不能挂断你和别人的通话,
让你的情感在场-Be present。
当你在和恋人相处时,
能不能关掉所有的视频和音频,
让你的心在场-Be present。
安静
缓慢
感受
体验
心无旁骛地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视频
曾经和玛丽娜互为灵魂伴侣的乌雷(Ulay),出现在展览现场。他曾经和玛丽娜深深相爱,浪迹天涯12载。最终在两人用三个月完成从中国万里长城两端出发,徒步相向而行的相遇后,结束了那段刻骨铭心的亲密关系。